美國大學要的是什麼學生?你一定要知道的招生趨勢
「扭轉趨勢」的三個重點:
1) 有意義的社區服務 (Meaningful contributions to others, and community service and engagement with the public good)
2) 學生道德參予跟付出 (Assessing students’ ethical engagement and contributions to others…)
3) 重新定義各族群的學業成就 (Redefining achievement in ways that both level the playing field for economically diverse students…)
針對社區服務,這份報告提出以下建議:
- 有意義且長久的社區服務 (Meaningful, Sustained Community Service):有意義的社區服務指能激起同理心跟助人之心(empathy and altruism) ,也要讓自己更專注投入、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其中也提到特別去參加Mission Trip (如海外義工團)等似乎是招生委員須特別注意的。我們曾耳聞家長為了讓學生有優異的活動表現,暑假期間特別送他們到第三世界擔任義工,然而,這份聲明報告提倡從周遭環境、自己所處的社區開始著手。另外,照顧家人或是為了改善家裡狀況而工作的學生,也是服務的一種,並且是特別需要被推崇的。
- 共同解決社區中的問題 (Collective Action that Takes on Community Challenges): 和別人一起解決周遭所面臨的問題。與他人合作可以增進解決問題跟團隊合作能力 等目前工作環境需要的能力。
- 真實、有意義地跟不同群組交流的經驗(Authentic, Meaningful Experiences with Diversity): 族群不只是種族,涵蓋的範圍包括性別、性向、宗教等;而交流的方式則希望學生能融入不同族群,了解並尊重他們。
- 建立感恩的心跟對未來負責的責任感(Service that Develops Gratitude and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Future):其中提到的例子是宗教團體,或是環境保護的服務。
就第一點建議,可看出這份改革報告所建議的重點是許多華人家庭較少接觸或較沒有機會接觸的。往往華人學生太過專注於課業,平時少有機會觀察、甚至投入社區服務,因此選擇有目的性的參加義工,卻忽略了平時生活有許多「付出」的機會,從小處著手,平常就開始累積服務精神,會比短時間的社會服務更有意義。
另外也提到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應該重質不重量,避免為參加而參加,重點在於參加該活動的深度,以及是否真的對這項活動有興趣?並從興趣中找尋對自己的意義和目標,或許能發掘自己的潛力及創造力!